閱讀心得|善用時間減法,加出你的理想人生!《不負責男人造就的外商媽媽時間管理法》

隨著疫情解封,疫情前的生活漸漸回到正軌,生活也逐漸開始忙碌起來。從原本的WFH到後來逐步回到公司上班突然覺得有點不習慣,也意識到自己對於時間管理是不是有一些還待改進的地方,正巧看到有網友推薦這本《不負責男人造就的外商媽媽時間管理法》覺得似乎有別於一般市面上常見的時間管理書籍,於是立馬到圖書館的APP上預約借閱。

本書的作者—尾石晴從成為新手媽媽開始就深受全職婦女的忙碌所困擾,尤其身為外商公司的主管更是長時間處於勞動環境當中,但在這樣的生活底下透過自己摸索出適合自己的時間管理模式與拆解工作方式,不僅在主業上達到零加班的紀錄,也帶領自己的團隊得到公司的表揚。

除此之外還利用工作與處理家務以外的時間,一年可閱讀300本書、學習經營自媒體、經營不動產租賃、教授瑜珈,以及取得心理管理師和生活管理師的證照,逐步增加薪水以外的收入,達到自己夢想中的生活樣貌。

因為看到身為一名母親還可以這樣可以把工作、家庭以及生活管理的這麼井然有序又精彩,更加深了我對於閱讀這本書的高度興趣,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如何達到自己的目標吧!

先來簡單說明概括整本書對於時間的思考方法非常簡單:

自己的時間(視覺化) – 價值較低的時間(減法)
= 用在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上的時間(加法)

這本書印象最深刻的三個重點?

1. 減少選擇的次數

我自己本身是一個有選擇障礙的人,凡事都需要想很久才有辦法做決定,關於「選擇猶豫」這件事情非常有感,看到作者提出的觀念猶如醍醐灌頂,雖然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卻常常忘記它。

比方說像是最近家裡牙膏沒有了,我在購物網站上面瀏覽的半天然後也比價了許久,最後拖到家中牙膏真的完全用盡了才趕緊跑去附近的全聯購買,這其實花費了不少時間又沒有完成事情,這段時間就變成了浪費,而造成這樣的問題就是我在購物網站上面搜尋了「牙膏」這個關鍵字以後,跑出一堆品牌讓我眼花撩亂,反而造成我不知道到底該買哪個好。

如果應用作者在書中提到「減少選擇的次數」的觀念,或許我可以試著固定使用一個品牌的牙膏,之後用完了就直接到實體店面購買或是在購物網站上直接輸入該品牌的牙膏下單即可。

同樣的,在日常穿搭上面一樣可以運用這樣的觀念就可以節省掉很多的時間,像是衣櫃裡面擺放類似顏色、款式的衣服3~5件,每天輪流替換著穿,就可以讓週間上班日的早晨不需要那麼倉促的準備出門,反而可以將時間放在多睡15分鐘或是好好的吃一頓營養健康的早餐。

2. 時間減法

剛開始看到作者提出「時間減法」的方式時,覺得這個方式很有趣,大部分思考怎樣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次序、更有辦法掌握的時候,很多時候都會想到那還可以再多做什麼事情來讓自己更好。後來實踐了一段時間,覺得確實除了生活中的物品斷捨離以外,在時間上面運用減法的方式也讓自己的心情更放鬆且從容不迫。

作者舉例剛開始成為職業媽媽這個角色的時候,除了忙碌於工作以外,下班後總覺得孩子一切事物都需要由自己來打理,家事也必須由自己一手包辦,到後來才驚覺這樣下來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最後反而讓自己陷入這個也得做,那個也得做的狀態中,把自己搞得焦躁不安。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就是先將自己真實的時間分配利用一張紙記錄下來,變成一個如同金錢一樣可視化的圖像後,思考這些事情的重要性先後次序後,釐清這些時間是屬於投資、消費、浪費,進而對時間價值較低的事情做減法。不過這邊值得注意的是,在釐清時間的屬性時,有時看似外在行為一致但內在涵義不同時,作者認為應該要給予不同的評價。

4

作者舉例,她每週掃除2次共花費90分鐘,根據自己的價值觀認定這個時間是屬於消費(常規時間),於是她將自己的薪資換算成時薪,去計算如果自己整理家務需要花費2小時的時間,那麼外包打掃人員的薪資如果可以低於自己的薪資,那麼或許就可以將這個打掃的項目交由專業的家事服務人員來處理,自己則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像是考證照、陪伴孩子,這樣一來不僅家務完成了,也可以同時間滿足自己想做自己事情時間的渴望。

總結「時間減法」的簡易方法如下:

  1. 時間視覺化,先決定事情的重要性,哪些事情不做也沒有關係,哪些事情是必須要做的。
  2. 將時間分類為投資、消費、浪費:
    • 投資:可以預期未來日後會得到回報的時間,如提升自我能力。
    • 消費: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的時間,如洗澡、採買生活用品。
    • 浪費:花在沒有意義的事物上的時間,如漫無目的地滑手機。
  3. 用時薪與事情是否具有控制性來決定這件事情該不該做。

3. 時間加法

在完成了時間的減法之後,對於那些我們透過時間可視化移除掉的事情,我們要更積極的去利用這些省出來的時間。

在「時間加法」當中,作者提出了理想生活計畫,其內容就是如果給你一天空白的24小時,讓你自己去自由規劃如何運用這24小時,你會想怎麼過你的人生?寫出這樣的計畫再去比對與目前現實生活的差異後,進而釐清自己與理想生活還有什麼差異,接著可以做什麼樣的規劃與改變。

不過,不同於過往有些觀念認為寫出理想生活的樣貌或目標後,需要公諸於世讓所有的人知道自己的方向,作者的理想生活計畫是寫給自己看的,有點像是類似先前所提到的,先將時間可視化以後再去綜觀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最後透過檢視這份計劃表也可以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

像是作者在做出理想生活計畫表後,歸納出真正可以讓自己感到開心與放鬆的時光大都為在家裡的時間以及與自己獨處的時間,接著心中浮現如果自己希望達成這樣的目標需要做什麼樣的努力。比方說工作型態是否該由雇傭關係轉換成自由工作者且非過度集中勞力的工作、是否有在家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是否可能從公司以外的地方獲得收入、檢視每月的生活收支狀態等等。

最後利用行動去填補這些落差,可以做出一份「一定要做的清單」與「5分鐘/10分鐘/15分鐘/30分鐘清單」這可以幫助我們更快速地去檢視我們可以將這些事情塞在什麼空閒零碎的時間內,讓時間做有效率且妥善的應用。

我自己在使用「一定要做的清單」時,也加入了一些原子習慣的概念。像是我自己會把原本完成一篇文章大約需要5-6小時,但因為週間很難找出這樣完整的時間完成一篇文章,所以我就將文章拆解為圖片製作、大綱架構、摘要撰寫、詳細內文與文章分享幾個步驟,每天可能大概花個30分鐘左右,如此一來不僅可以集中專注力在那個30分鐘之內,更可以在一天之中安排更多想做的事。

總結「時間加法」的簡易方法如下:

  1. 列出一份理想生活計畫,歸納出自己真正喜歡的生活方式,找出與目前生活型態的落差。
  2. 列出一份「一定要做的清單」與「5分鐘/10分鐘/15分鐘/30分鐘清單」並妥善運用在那些被用減法創造出來的時間,加回你的理想人生。

書中金句節錄

1. 作者認為在時間的規劃上除了根據緊急程度去安排以外,也應該運用在那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上。

「當下你真正應該去做的,是去使用那種有自我連續性,且會與將來產生連結的時間。」

2. 把一部分的加法時間回饋到他人身上,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係,學習與他人合作,建立斜向關係,作者引用非洲諺語強調合作的重要性。

「想要早點出發的話,你可以獨自先行,但若想到遠方,就得大家一起行動。」